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决定
(2020年7月10日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总体目标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五项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在陕西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如下决定。
一、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全局与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陕西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提出的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总体目标和五项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来陕考察时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既一以贯之、又深化拓展,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陕西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更高要求,饱含着对陕西发展的殷切期望。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做好新时代陕西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陕西事情办好,让习近平总书记放心,让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
(二)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彰显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和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具体化。全省上下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准确把握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牢牢把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总体目标
(三)强化目标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总体目标和五项要求作为全省工作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主线,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努力在新时代各项工作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构建起具有陕西特色、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型省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面,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规模质量大幅提升,开放不足短板问题有效破解,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全面建成,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发展动力与活力更加强劲。
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秦岭、黄河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取得更大成效,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美丽陕西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强省、教育强省建设和更高水平平安陕西、法治陕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用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有效整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清正廉洁蔚然成风。
(四)把握工作原则。实现上述目标,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汇聚智慧力量,激发追赶超越强大动力,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稳住经济基本盘。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行稳致远。
坚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充分用好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要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激发潜力动能,切实把党中央关心关怀转化为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把战略机遇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胜势。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努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五)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在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支柱产业,积极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建设,支持西安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提升有色冶金、建筑建材、食品纺织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加快推进数字陕西建设,实施网络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支持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增长点。
加快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高水平推进“三个转化”,强化大项目引领、园区化承载,推动能源化工向下游高端化、精细化延伸,加快构建韧性足、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推进陕西—湖北电力外送通道建设,规划建设向华东、华中新的外送通道,规划建设陕北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稳步推进增量配电改革,降低用电价格,促进高质量载能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炭分质清洁高效利用等重大项目,谋划建设一批煤化工全产业链项目。积极布局氢能源产业。创建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加速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化示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不断激发消费潜能。加大龙头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推进“互联网+物流”建设,积极发展高铁快运、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业态,打造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健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企业上市,争取境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建设丝绸之路金融中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制定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娱乐等新业态,打造传承中华文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体育休闲、医疗康养、家政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
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强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施保护性耕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深入推进“3+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提质增效、发展后整理,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扩大规模、循环发展,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高效化、基地化,大力发展“小木耳、大产业”式特色产业,加快茶叶、中药材、富硒农产品等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辐射引领作用,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力度,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高质量发展,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建设,支持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大力推进西延、西康、西十、延榆等高铁骨架网建设,加快推进西安地铁建设,有序推进城际铁路发展,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加大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古贤水利枢纽和榆林“马镇引黄”等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提升陕北至关中电力输送能力。大力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优化提升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助力产业升级和新动能培育。
(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统领,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以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深化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加强原始创新。抓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筹建陕西秦岭实验室、国家超算中心,加快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阿秒光源、Z箍缩设施、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研究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承接飞机制造、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重大科技项目落地,聚焦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产业创新链,支撑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快实施“1155”工程,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空天动力研究院、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融合。
抓好高新技术创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大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科技创新港和中科院西安科学园等建设。实施高新区“引擎加速”计划,支持西安高新区打造硬科技示范区,加快推动延安、商洛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着力增强集聚创新资源、承载高技术产业的能力。优化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空间布局,打造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发挥好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陕九条”等创新政策。深化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等制度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潜能。支持企业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激励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抢抓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机遇,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突出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形成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经济合作。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培育大西安都市圈,发展壮大关中平原城市群,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地区发展的带动能力。支持宝鸡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支持榆林、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动呼包鄂榆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等规划落地实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新增长极。
优化三大区域产业布局。关中地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陕北地区以能源化工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地区以做强做大绿色生态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推动三大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打通高端能化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引导陕北陕南地区主动对接关中创新资源、探索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深化“一市一策”,明确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园区、重点项目,推进各市间产业合理分工,协同构建一批跨市域的区域性产业链。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突出“一县一策”,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高标准推进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县域产业承载能力,引导企业聚集发展,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省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力度,构建沿黄河、沿汉(丹)江梯度分工合理、集约经济高效的产业布局和城镇格局。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设市、设区。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强化政策引导机制保障。认真贯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落实《方案》。加快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制定实施与功能区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生态补偿、区域用地保障、区域公共资源交易等政策措施,建立公共服务协同配套推进机制。建立区域间交通、环保、执法等合作机制,形成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不断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八)加快推进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重大改革。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20—2021年)》,加快实施我省全面深化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各领域法规的立改废释,加快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不断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一网通办”迈向“一网办好”,实现全省“一网统管”。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与信用监管等深度融合。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方式,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规,持续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降低企业融资、用能、人工、物流等生产成本,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改革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省属企业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培育一流企业集群。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妥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探索赋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等权能,抓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省级试点。扎实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支持多种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
(九)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理清各项改革的逻辑关系,组合式、集成式、联动式推进,最大限度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抓好重大改革统筹衔接,完善改革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紧扣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抓好系统集成改革试点,破解改革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实现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及时总结提炼系统集成改革试点经验、基层创新举措,在全省范围推广。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实现改革方案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不断提升改革的整体效应。加强改革质量效果督察评估,对需要调整完善的改革方案及时分析研究、补齐短板,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以更高目标、更有力举措推动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完善关中城市群公路网,打造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推进西安进入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加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临空临港产业。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积极打造“一带一路”五大中心,支持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优化整合。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提升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展会影响力,积极申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框架下高级别国家外事活动。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创新“物流+贸易+产业”发展模式,畅通能源供给通道,加大金融开放创新,加强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
推动外贸外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创新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支持西安、延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抓好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跨境电商国际合作中心、加工贸易转移承接中心建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出台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意见》的具体措施,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设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外商投资保护,加大国际招商力度,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
全方位扩大交流合作。高标准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巩固拓展友城关系,加强企业合作、民间交流,推动西安领事馆区开发建设,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平台建设。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作用,鼓励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国外机构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创新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电影节、旅博会等节会,全面立体展现陕西对外新形象。鼓励陕西企业走出去,推进“央企进陕”,实现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合作。深化省际区域合作,扎实推进苏陕合作,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协作,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陕甘宁蒙晋交界地区、陕甘川渝毗邻区域等设施联通、产业合作、人文交流。
五、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十一)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持之以恒抓好秦岭保护,守护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严格秦岭保护执法,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编修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省级专项规划和相关市级规划,持续推进秦岭“五乱”问题整治,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完善秦岭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补偿办法,完善地方公益林补偿政策。加强秦岭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尾矿库治理,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大植树增绿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探索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十二)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落实“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以自然恢复为主,分区分类施策,切实抓好大保护、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黄河干流及无定河、北洛河、石川河等支流水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定。完善城镇排污基础设施,提高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效能。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机制,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恢复等生态空间治理工程,加强黄土高原小流域和坡耕地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加大白于山区生态脆弱区、渭北旱塬水土流失严重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等生态修复力度,开展黄河西岸生态重建和渭河谷地园林景观绿廊建设,支持西安渭河、灞河、沣河和秦岭沿山路“三河一路”超级环线绿廊建设。加强水资源优化利用,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节水城市,总结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市节水降损等工程实施。完善黄河防洪体系,以小北干流为重点,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建立洪涝、干旱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联防联控暴雨等引发的突发性洪水,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及功能区范围调整优化,支持宜君等7县(市、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十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聚焦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巩固提升环境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持续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等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狠抓秋冬季攻坚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打好碧水保卫战,健全河长制、湖长制,完善水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渭河、汉江、丹江、延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地下水污染、工业聚集区等专项治理。强化环境风险隐患防范,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开展重点地区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格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控化肥和农药污染。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打好青山保卫战,牢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提升秦岭、桥山、黄龙山等重点林区森林质量,出台巴山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加快损毁矿山生态恢复和治理。
(十四)加快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发展清洁生产,以陕南循环经济聚集区为重点,创建一批国家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城市。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生产改造。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管理,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和用能权的交易制度,拓宽合同能源管理、环保管家等服务市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践行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增强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坚持目标标准,全力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坚决抓好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等各类问题整改,加快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力落实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坚决完成剩余18.34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持续推进治本之策,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多元就业扶贫格局,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广“扶志六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健全精准脱贫长效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做好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对接、产业对接、机制对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六)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开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建好用好“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用好各类宣传舆论阵地,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形成一体贯通、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传承“西迁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思想根基。深化“厚德陕西”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选树“三秦楷模”,广泛评选“陕西好人”,加强道德模范礼遇帮扶。推进“诚信陕西”建设,构建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坚决守护好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加快推进黄帝陵文化园区、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改造扩建提升工程,建设石峁遗址博物馆,加强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利用,积极推动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创建国家文化公园,传承发展秦腔、陕北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西安“一带一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支持延安打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范,推动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守护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精神标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激励,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做大做强“文学陕军”、“西部影视”等文化品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应急广播系统集成建设,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国有文化企业资本管理体制机制,组建省广电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加快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深度融合,加快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平台孵化功能,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文化业态加速成长。
(十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用足用好减负、稳岗、扩就业支持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健全常态化就业供需对接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实名制动态就业服务系统应用,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开展稳就业精准帮扶、百县千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建设、新型职业教育培训合作行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输出就业。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积极防范和化解结构性、规模性失业风险。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补齐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学前教育等短板。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完善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机制,加快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办好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完善公办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新时代强师计划和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遵循教育规律,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加快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建设和服务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租赁房建设,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十八)着力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突出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健康陕西建设。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加强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机构能力提升达标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服务设施条件,持续增强检验检测、应急现场处置及服务能力。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强化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工作联动。强化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学科专业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执业人员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内涵,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城镇创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优化传染病医疗资源布局,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推进市级达标传染病专科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达标感染科建设全覆盖。加强急诊急救体系设施设备配备,建设重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协同救治平台和工作机制。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健全医保支付政策,统筹医疗保障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联动体系。研究出台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设施建设规划,优化产能布局和生产调度机制,支持延安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修订《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办法》等。
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广医联体建设经验,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推进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重点任务。深化医养护一体化改革,加快建设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妇女儿童健康工作。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十九)全力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扎实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加快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精益求精策划开闭幕式,统筹推进竞赛组织、备战训练、火炬传递、赛事运营等各项工作,以全运会为契机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举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全面展示陕西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形象。
(二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坚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切实保障公共安全,推动平安陕西、法治陕西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等好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和访源诉源治理综合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加快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建设。创新治理体制和方式,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基础作用和智能化建设支撑作用,构建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的社会治理指挥体系,推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完善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从机制、力量、素质等方面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推行新时代党员群众互联互助的基层治理模式,推广“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做法,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乡、街道),重大矛盾风险化解在市域。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陕西,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平安建设考评及授“平安鼎”工作,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十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扎实推进“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格执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机制》,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机制,常态化推进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和制度,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锐利武器,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落实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主题党日等制度。
(二十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净化政治生态,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依托延安等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延安精神实践活动,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弘扬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专题研讨班,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肃整治选人用人突出问题,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深化对延安精神的研究阐释,进一步深入挖掘、凝炼提升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二十三)驰而不息改进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巩固拓展纠治“四风”成果,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切实防范和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督查考核过多过滥、过度留痕等问题。紧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行为,坚决整治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和“慵懒散慢虚粗”等问题。坚决防止和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督促领导干部抓好家风家教,从严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二十四)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扎实开展以案促改,坚决肃清赵正永流毒和恶劣影响,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选人用人、干部队伍“转作风”和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情况“四个查一查”,结合魏民洲、冯新柱、钱引安、陈国强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强化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扎实开展违规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违规出让转让矿业权、借资源整合之机谋取非法利益等问题的专项治理,扎实开展土地、工程项目领域专项治理,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亲属在领导干部工作地或分管领域违规经商办企业等问题专项治理,深化违规收送礼金礼品问题专项治理,从源头上切断利益输送的腐败链条。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严肃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知敬畏、挑战党纪国法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处在国家资源、国有资产、金融资本等领域的腐败行为,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治理民生等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严肃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深入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全覆盖,以法治化、市场化、公开化为导向健全制度机制,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八、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推动新时代各项工作取得新气象新作为
(二十五)树立勇立潮头的志向气魄。持续推进思想解放,勇于打破僵化思维、摆脱路径依赖,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自觉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思考谋划工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强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涵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直面矛盾问题,勇于攻坚克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用创新的思维推进工作、推动发展,用改革的方法、法治的方式破解难题。奋力争先创优,紧盯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对标先进不停步,抢占先机,勇创一流,争当时代弄潮儿,全力以赴把陕西各项工作做好。
(二十六)保持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期和政策窗口期,保持时不我待的斗志,坚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不等不靠、不推不拖,紧盯时间节点,提高工作效能。增强“慢不得”的危机感,客观审视和清醒直面新时代追赶超越面临的风险挑战,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保持警觉,加强预判,掌握主动,妥善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增强“坐不住”的责任感,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不忘三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把使命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
(二十七)砥砺真抓实干的担当精神。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客观规律,把中央决策部署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持续发扬钉钉子精神,全面对标新目标新要求,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细化分解措施,层层夯实责任,完善抓落实长效机制,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一个一个节点推进,一件一件事情落实。切实贯彻好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注重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攻坚克难闯关最前沿考察识别干部,大力选拔政治过硬、纪律严明、本领高强的干部,完善体现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干部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机制,做好干部关爱鼓励工作,营造干事创业、担当尽责的浓厚氛围。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篇章呼唤新作为。全省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不忘使命,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来源: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