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文学院古典文学与文献教师党支部举办以“躬耕教坛 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 强国有我”为主题的党日活动,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教师节前夕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回信,学习传达了中省和校党委总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关会议精神,交流研讨了2025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校党委书记蒋林到会指导,支部联系院领导姜宇列席会议。

座谈会现场
成明明同志以《烛照中华继绝学,笔耕学林育桃李》为题讲授微党课。课程以“烛火”这一富含传承意味的文化意象为脉络,深入阐释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先贤所秉持的高尚品格与伟大精神,深刻揭示了其穿越时空的文化价值。本次微党课是支部教师深耕学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融入党员教育实践的生动体现。

成明明同志讲授微党课
在交流发言环节,与会同志围绕如何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度融入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如何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锤炼育人本领;如何系统挖掘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何依托地缘优势,善用优质文化资源,成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内容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
刘睿同志引用《文心雕龙·通变》“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倡议青年教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分,筑牢学理根基。柯尊斌同志提出,西大文学人应立足陕西文化强省目标,强化“在地化”实践,推动学术研究与地方建设融合。杨遇青同志认为,文学工作者应坚持筑魂传脉、润心兴业、传声育人并重共举,聚焦特色文化品牌,凝聚学术合力,实现关键突破。张文利同志指出,要善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李浩同志作为专家组成员,结合西安市“唐诗之都”建设方案谈到,未来三年西安将着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唐诗之都”文化标识,该举措是落实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与省、市部署的关键实践,对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文明传播意义重大。他还强调,文化工作者应立足地域优势,深耕地方文化资源,并通过承担各类课题主动对接国家与地方需求,实现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协同互促。

(教师代表交流发言)
会议最后,蒋林书记作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内涵丰富、形式生动,是一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有效实践,并围绕学习内容强调了新时代高校中文学科的使命与担当,提出四点建议:一要持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大先生”,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标杆,践行“四个相统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二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要强化学科特色与使命意识,依托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在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建设中主动作为,发出西大声音,做出西大贡献。四要主动拥抱数智时代的深刻变革,积极掌握人工智能的新方法、新技术和研究的新范式,为传统人文学科注入新动能、开拓新格局。

蒋林书记讲话

(合影)